上海電影節|經過“中國電影小年”後,大佬思考產業如何升級



6月18日,上海電影節開幕的第二天,金爵論壇系列的首場論壇“中國電影產業高峰論壇”在銀星皇冠開啟。阿裡文娛集團董事長兼CEO,阿裡影業集團董事長、CEO俞永福;光線傳媒的創始人總裁王長田;華誼兄弟電影董事總經理、華影天下董事長葉寧;美國資深制作人麥克·山伯格就電影產業的升級改造發表自己的意見。
中國電影產業高峰論壇現場。左二起:麥克、俞永福、王長田、葉寧 本文圖片均為主辦方提供
2016年是中國電影的小年,全年電影票房並沒有完成年初的600億元的目標預期。2016年前三個月中國電影市場發展迅速,萬達收購傳奇影業,周星馳的《美人魚》、西遊題材的《三打白骨精》以及王晶的明星串燒《澳門風雲3》三部爆款電影出現,但是隨後9個月的電影市場卻出現滑坡。但這不意味著中國電影市場的崩潰,在2016年10長春電影節上,當時電影局局長張宏森表示:中國電影正在朝著健康、良好、理性的軌道上前進。相較2015年同期,截至10月中旬的觀影總人次增加瞭1億多,而且影院建設方面,全國銀幕數到年底已經達到40000塊,超越美國正式成為銀幕數最多的國傢。
“2016年是中國電影小年”是到場嘉賓的共識。面對冷靜下來並逐漸理性的電影市場,行業大佬齊聚一堂討論如何在新時期下,進行電影產業的升級,以更好應對市場挑戰。
阿裡影業要做行業服務者而非競爭者
健康的產業需要一個系統全面的產業體系作為支撐,例如好萊塢電影制片廠體系會對一部電影的推出從制作、發行和放映等各個環節進行細致分析,這樣好萊塢才能保持在電影行業的長盛不衰。阿裡影業集團董事長、CEO俞永福從是用戶(Consumer)、內容(Content)和商業(Commerce)三個維度出發,進行電影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目的就是要將阿裡影業打造成一傢“非傳統的電影公司,要做電影行業的服務者,而非競爭者。”
俞永福提到,從阿裡影業基礎設施公司來講最重要是從基礎設施角度如何能夠對產業的升級起到作用,同時能跟產業所有參與者形成生態的關系。其中要利用好科技和數字平臺資源的力量,能夠提高用戶的整個體驗。“我經常和同事說,其實我們不應該叫阿裡影業公司,而是應該叫阿裡影業基礎設施公司。”俞永福表示,阿裡影業以科技生產力、數據能力和生態實力打造電影產業新基礎設施,為電影產業從業者賦能,目的也是希望電影從業者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電影內容創作本身,專心創作好電影。
華誼兄弟電影董事總經理、華影天下董事長葉寧也提到“現在中國電影最無可限量的可能性就是因為我們現在有這個市場,有最好的技術把它們連接在一塊”,而身處其中我們“作為消費者參與其中已經離不開這個生態系統”。
從內容為王到創意為王
談到市場,光線傳媒的創始人、總裁王長田提出“不建議大傢把所有的目光全部關註在票房上,因為事實上票房在成熟的電影市場裡面隻能占到30%-40%的比例,其他的那些收入是來源於版權銷售、點播分成、衍生品等等,中國恰恰在這個領域市場規模正在迅速的擴大,我預計在三四年之後我們電影公司來自票房收入和來自於其他的收入可能會基本持平”。所以在電影產業體系的完善角度上講,在非票房以外核心就是衍生品和授權也是重中之重。
中國電影產業高峰論壇現場。
另外,電影除瞭是商品,還是文化作品,關於電影的文化屬性和商業屬性孰輕孰重,一直都是業界和學界爭論的焦點,但是在葉寧看來,這混淆瞭市場和創作兩種邏輯,有的時候我們在說創作的時候老會混淆到市場,說到市場又會混淆到創作,“這兩個流程邏輯是不太一樣的。市場的時候就按照市場邏輯去走,因為它是消費者邏輯,但是在創作的時候是沒有捷徑的,創作從一個內心的故事發端,從內心要拍一個好故事,動情敘說你的語言、你要表達出來的技巧,不管是鏡頭的語言還是用其他的語言,這個東西是工匠精神,沒有什麼投機取巧的勁,這個是我們現在的確要努力的也是有很大空間的。”而談及到市場,“一定要有商業的邏輯至少要尊重或者瞭解來給你投票的人”。
還有就是內容創造,美國資深制作人麥克·山伯格則認為“光去模仿以前成功的電影,有的時候確實可以給你帶來成功、可以帶來比較保守的收益,在中國電影行業我們也有這樣的一些情況,比如說像《美人魚》、《泰囧》這些電影本身也創造瞭自己的品牌,但是我們怎麼去利用更多的資源,在這個環境下有更多的創新、有更多的創意?不光是內容為王,同時我覺得應該是創意為王才對。”
而王長田也從電影制作角度出發表示,“我們在去發起一個項目的時候,肯定會遵循一些標準,其實,比如說故事的吸引力、獨特性、制作難度、制作規模、哪些人能夠表現出這個角色、找誰能導甚至可能還找不到等等,這些因素都在考慮之中,但是最打動我們的可能就是這個劇本好不好看。要是不好看,有些方面再好我可能也不會做。好看始終是我們的一個重要標準。”葉寧則從電影消費者角度指出,“娛樂瞭嗎(這是最基本的)、我動心瞭嗎、我動情瞭嗎”是好看的標準
互聯網助力電影產業升級
電影產業的升級離不開技術的支持,20世紀60年代,在特攝技術和寬銀幕技術的推動下,才會有《大白鯊》《侏羅紀公園》等革新電影史的作品出現,美國電影走出低谷期,從此進入新好萊塢時期。在現今中國,互聯網深深影響到我們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所以互聯網對電影的升級改造勢在必行。
王長田表示:“現在一個比較明顯的趨勢是,線上線下有很多的界限正在模糊。比如說營銷,其實線上和線下的界限很模糊瞭,我們在一個現場搞營銷和活動實際上我們的目的是傳到網上去,而不是傳達給底下的幾百人,很多的制作環節也是因為線上的制作比重越來越多,比如說特效等等這些東西的制作比例越來越高,導致線下制作場所比如說景區、棚區包括拍攝方式都在發生變化。回過頭來也會影響影片的創作思路。”其中中國大量的魔幻題材,比如《封神傳奇》,《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這些“都是整個的新技術、互聯網和傳統電影產業之間產生瞭一些化學反應之後,影響瞭創作的思路,同時影響瞭市場的結構”。
俞永福則表示不能將科技圈和內容圈對立起來,而是進行產業融合,因為“所有人最後都會變成科技內容人”,而且從觀眾角度來看,“數字媒體和數字行業也能夠引領整個觀眾,不光能告訴你觀眾喜歡什麼,而且他們可以發現更深層次觀眾的偏好。因此不同的內容網站對觀眾能夠提供不同的東西,提供不同偏好的信息。”
人才培養 著重長遠之計
主持人李霞提到現今電影行業需要思考的問題,“一是制作的工業流程化和人才的缺失,當這個行業飛速發展的時候首先非常缺人;第二,行業從業人員怎麼樣能夠快速提高,跟上時代和行業發展的腳步。”新好萊塢時期湧現的四大年輕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喬治·盧卡斯,史蒂芬·斯皮爾伯格,馬丁·斯科塞斯儼然成為好萊塢電影質量的保證,獲獎無數,其中已經年過古稀的馬丁·斯科塞斯仍然堅持拍攝電影,可見人才是電影行業長盛不衰的又一保證。
這在王長田看來,人才問題是行業內最大的問題。一方面行業對人才需求量非常大,另一方面專業教育與市場脫節,美國很多學校都有電影專業,“但是中國的學校有電影專業的非常少,而且根本就沒老師開什麼專業。”
葉寧在去徐克導演的片場探班《狄仁傑》,與導演交流後感慨道:“導演,你這麼多好的對於這麼復雜概念的拍攝、這麼好的技法,為什麼很多年輕導演他們不知道呢?我真希望他們都到片場看一看、跟一跟項目,大傢有可能就知道電影劇本、分鏡頭、場、調度該怎麼去做,包括我們的後期是什麼感覺,非常非常重要。”
而俞永福則表示培養人才是一個長時間的工程,需要“多層級人才成長的體系,有傳統的經典院校,有新的市場化培養的機制,還有用線上的方法篩。因為我自己認為看結果,其實對一個產業來講是五年、十年。所以你要在前面幹,而不是今天收果子。所以我們對五年後的事情今天做瞭很多。”

(原標題:上海電影節|經過“中國電影小年”後,大佬思台灣商標申請考產業如何升級)台中商標註冊代辦

台中商標權申請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arrow
arrow

    iht030j1f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